水利系龙笛团队报道“亚洲水塔”青藏高原水储量变化研究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青藏高原各类陆地水储量(如湖泊、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储量)的变化,与区域能量、水、碳循环,亚洲主要江河源区的冰雪融水补给,以及下游约20亿人口的水资源利用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使“亚洲水塔”水储量在过去20年间发生了显著失衡,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挑战。

近期,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龙笛研究团队联合光学、测高和重力场遥感,并结合陆面和气候模型及需水数据,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反演和预估了从本世纪初至中叶(2002-2060年)的青藏高原陆地水储量变化,并评估其对下游地区供水能力的威胁。研究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季风变化、地表短波辐射及降水相态变化的共同作用下,2002-2017年间青藏高原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在南部外流区(约160亿m3/年下降)和北部内流区(约56亿m3/年上升)存在显著差异。陆地水储量下降主要由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念青唐古拉山脉的冰川后退、怒江‒澜沧江流域土壤和地下水储量下降导致;陆地水储量上升主要由羌塘盆地湖泊扩张、喀喇昆仑‒西昆仑山冰川质量增加导致。


青藏高原主要湖泊、冰川、河流分布。淡紫色表示内流区,淡黄色表示外流区,柱状图表示采用GRACE JPL Mascons估算的2002-2017年主要流域陆地水储量变化:红色柱状图表示水储量减少,蓝色柱状图表示水储量增加,柱体大小表示变化速率(Gt/年)

以本世纪中叶(2031-2060年)和初叶(2002-2030年)为对比时段,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总体上青藏高原未来陆地水储量变化趋势将变缓,即水储量可能达到“新平衡”(New Equilibrium),但“亚洲水塔”水储量损失显著。在中等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典型浓度路径组合情景下(SSP2‒4.5),青藏高原未来陆地水储量净损失可达2300亿m3,将严重威胁其供水能力。由于阿姆河(中亚最大的内陆河)及印度河(发源于中国,流经巴基斯坦、印度)流域未来降水变化较小,但气温显著上升,这两个流域可能成为“亚洲水塔”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以现阶段下游地区的总需水量为基准,未来陆地水储量显著下降将导致阿姆河、印度河上游水塔的供水能力分别下降约120%和80%。水储量供给能力下降意味着未来需要更多的替代水源,如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或实施调水工程。考虑到阿姆河和印度河流域的地下水超采、人口快速增加以及沿河国家的用水纠纷现状,两个流域的水资源保护迫在眉睫。

216C5

亚洲主要流域需水和供水能力变化预估结果。柱状图表示下游需水量(D)、上游及下游天然供给能力(NSCu和NSCd)、上游水储量供给能力(SSC)及地表水储量供给能力(SSCs),在未来(2031—2060年)和现阶段(2002—2030年)的差异占需水基准值(2002—2030年的年均需水量)的百分比

8月15日,龙笛研究团队及合作者以“气候变化威胁青藏高原的陆地水资源储量”(Climate change threatens terrestrial water storag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表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水储量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龙笛为本研究通讯作者,2018级博士生李雪莹为第一作者。其他合作者包括2018级博士生李兴东、教授田富强、博士孙章丽、教授王光谦,以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布里吉特·斯坎伦(Bridget Scanlon)、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立大学教授迈克尔·曼(Michael Mann)。

本研究由基金委“西南径流”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22-01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