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林海

职称:教授
电话:010 62797007
传真:010 62781488
邮箱:lhhan@tsinghua.edu.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何善衡楼413室)
邮编:100084

学历

1985.09-1989.07: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工学学士

1989.09-1993.07: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2000年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工学博士

工作经历

1993.07-1995.05: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博士后(1994.09副研究员)

--------------------

1995.05-1997.05:大连理工大学,在职博士后(1996.09哈尔滨建筑大学研究员)

--------------------

1997.05-2000.09:哈尔滨建筑大学(2000年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员

(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1997年)

--------------------

2000.09-2005.09:福州大学,教授、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02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5年)

--------------------

2005.09-2010.07:清华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所长(2007.04起)

(清华大学“百人计划” 2005年)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Honorary Visiting Professor 2006.07-2009.06)

--------------------

2010.07-2017.01:清华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

(英国皇家工程院Distinguished Visiting Fellow 2013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5年)

--------------------

2017.01-2020.09:清华大学,教授、土木水利学院副院长(2020.06止)

--------------------

2020.09-2025.05:清华大学、广西大学(受组织委派),教授、广西大学副校长、校长(2022.03起)

--------------------

2025.05至今:清华大学,教授

研究方向

钢管混凝土结构、结构抗火

开设课程

1. 本科:灾害及其对策

2. 本科:可持续工程创新与实践

3. 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因材施教研讨课

4. 研究生:钢管混凝土及其混合结构原理,等

所获奖项

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损伤机理与分析理论”(第1完成人,2019年)

2. ISO卓越贡献奖(ISO Excellence Award)

[2025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授予该奖项,授奖评价:“主持制定首部(first everISO钢管混凝土结构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ISO 16521:2024、创建新分委会SC 9的贡献。他是混凝土材料与结构领域全球第1位the first)获奖人”]

3.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静、动载工況下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工作机制及分析理论”(第1完成人,2023年)

4.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3年)

5. 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年)

6.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Region 10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Award(中国内地首位获奖人,2024年)

7. 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2024年)

8. 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第1完成人,2021、2022年)

9.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 Greater China Project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Award”(第1完成人,2025年)

10. 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023年,工程参与方负责人)

11. 中国钢结构金奖杰出工程大奖(2021年,工程参与方负责人)

学术任职

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分委会”(TC 71/SC 9)主席

2.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副理事长

3.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筑工程)副理事长

4.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Fellow

5.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Fellow

6. 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Fellow

7.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木工程学报》副主编

8. 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副主编

9.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Structures 副主编

代表性学术成果

韩林海长期致力于钢管混凝土结构创新研究,解决了其全寿期力学性能演化分析难题,创立了钢管混凝土及其混合结构的全寿期安全性分析理论与设计技术体系,实现了其“基础理论与方法—重大工程应用—技术标准国际化”的贯通。

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5部,第一/唯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85篇。ESI高被引论文8篇、热点论文1篇。论著总他引逾5万次(其中SCI-E逾1.9万次,CNKI逾3.1万次,二者无交集)。单篇论文最高他引逾1400次(J. Constr. Steel Res.1980年创刊至今被引第1位,1/8165),单部专著最高他引逾7900次(CNKI 1949-2024年“建筑结构”图书被引第2位,2/7115)。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4项。连续11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影响力榜单【土木工程全球第4】。

在第18届国际管结构会议(ISTS18)等系列国际会议任大会主席9次,作大会主旨/特邀(Plenary/Keynote)报告30余次[包括2025年7月27-30日在美国布莱恩举行的第十届国际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会议(CCX 2025)作45分钟大会主旨报告等]。

其安全性分析理论与设计技术等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标志性工程,如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广州塔、西堠门跨海输电塔、雅安干海子特大桥等,提升了重大土木工程主体结构的应用水平。基于其研究成果及长期工程实践检验,先后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 51446-2021(共10章、181页)、钢管混凝土首部ISO标准《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ISO 16521:2024(共16章、98页),后者被英国、丹麦、荷兰、比利时采用为其国家标准。其提出的“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概念被用于上述国家、国际标准命名与术语定义,混凝土本构模型、结构承载力计算方法等自主性成果被系统纳入。

代表性学术论著如下:

一、学术专著

1.  韩林海. 钢管混凝土结构—理论与实践 (第四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 (2000年第一版; 2004年修订版; 2007年第二版; 2016年第三版。他引逾7900次)

2.  韩林海, 李威, 王文达, 陶忠. 现代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试验、理论和方法 (第三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5. (2009年第一版; 2017年第二版)

3.  韩林海, 宋天诣, 周侃.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设计原理 (第三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 (2012年第一版; 2017年第二版)

4.  Lin-Hai Han, Dennis Lam, David A Nethercot. Design Guide for Concrete-Filled Double Skin Steel Tubular Structures. London, UK: CRC Press, 2018.

5.  韩林海, 钟善桐. 钢管混凝土力学.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二、代表性学术论文(*指通讯作者)

1.  Lin-Hai Han*, Guo-Huang Yao, Zhong Tao. Performance of concrete-filled thin-walled steel tubes under pure torsion. Thin-Walled Structures, 45 (1) (2007): 24-36. (他引逾1300次,该期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被授予“最高被引作者”奖)

2.  Lin-Hai Han*, Wei Li, Reidar Bjorhovde. Developments and advanced application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structures: Member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100 (2014): 211-228. (他引逾1400次,该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被授予“最高被引作者”奖)

3.  Lin-Hai Han*, Guo-Huang Yao, Xiao-Ling Zhao. Tests and calculations for hollow structural steel (HSS) stub columns filled with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SCC).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61(9)(2005): 1241-1269.

4.  Lin-Hai Han*, Jing-si Huo. Concrete-filled hollow structural steel columns after exposure to ISO-834 fire standard.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29(1)(2003): 68-78.

5.  韩林海*, 杨有福, 杨华, 李威.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科学通报, 65(28-29)(2020): 3173-3184.

6.  韩林海*, 牟廷敏, 王法承, 范碧琨, 李威, 梁健, 侯超, 马丹阳, 陈锦阳, 李成君. 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设计原理及其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土木工程学报, 53(5)(2020): 1-24.

7.  Lin-Hai Han*, Hong Huang, Zhong Tao, Xiao-Ling Zhao. Concrete-filled double skin steel tubular (CFDST) beam-columns subjected to cyclic bend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8(12)(2006): 1698-1714.

8.  Lin-Hai Han*, Yu-Feng An. Performance of concrete-encased CFST stub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93(2014): 62-76.

9.  Lin-Hai Han*, Tian-Yi Song, Shuai Li. Post-fir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to steel beam joints with blind-bolted connections: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83(2023): 115892.

10. Lin-Hai Han*, Yong Ye, Fei-Yu Liao. Effects of core concrete initial imperfection on performance of eccentrically loaded CFST columns.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42(12)(2016): 04016132.

11. Lin-Hai Han*, Guo-Huang Yao, Zhong Tao. Behaviors of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members subjected to combined loading. Thin-Walled Structures, 45(6)(2007): 600-619.

12. L.-H. Han*, Y.-F. Yang. Analysis of thin-walled steel RHS columns filled with concrete under long-term sustained loads. Thin-Walled Structures, 41(9)(2003): 849-870.

13. Lin-Hai Han*, You-Xing Hua, Chao Hou, Qing-Li Wang.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s subjected to coupled tension and chloride corros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143(10)(2017): 04017134.

14. Lin-Hai Han*, Chuan-Yang Xu, Chao Hou. Axial compression and bond behaviour of recycled aggregate concrete-filled stainless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62(2022): 114306.

15. Lin-Hai Han*, Wen-Da Wang, Xiao-Ling Zhao. Behaviour of steel beam to concrete-filled SHS column frames: Finite element model and verification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30(6)(2008): 1647-1658.